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双创服务 > 创业之星 > 浏览文章

风雨庆余堂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8/12/26 17:43:26
导读:

  神农尝百草,始有中药。华夏民族5000年的生息繁衍中,总有一根针、一把草相伴左右,如影随形。

  中医药,仿若苍茫云水间那必不可少的生命方舟,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和精髓,化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习惯,一种文化追求。这朵生长于中华大地的奇葩,在我们民族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它是那样的无处不在,却又难以一言蔽之。所幸的是,那些穿越时空的医药老字号们仍在将这种影响的奥义活生生地加以演绎,让我们能够置身其中细细体味。透过这些更直观、更凝聚的符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种辉煌的商贸景观,我们看到的还有那托起华夏民族生命脉搏的更为深刻的精神品格。

  无疑,久负盛名的百年国字号“胡庆余堂”便是这样一种浓缩着历史的名典珍藏!

  (一)

  公元1874年,杭州阜康钱庄的老板胡雪岩,为了实现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愿望,开始涉足“是乃仁术”的中药业,斥白银30万两,集能工巧匠,摹江南庭院风格,在杭州吴山北麓著名的商业古街——清河坊创立胡庆余堂国药号。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时富甲天下、吞云吐雾的红顶商人早已一夜破产,钱财尽散,惟独这座常年药香涌泄的胡庆余堂令他名存后世。

  胡庆余堂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国药字号,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群。在这里,无处不透射着对生命,对医药的敬畏和崇拜。从空中俯瞰,庆余堂就像一只仙鹤,寓意着健康长寿;大门内迎面树着一堵“神农式”青砖高墙,暗含着中华医药的源远流长;沿墙边傍一条变曲的长廊,上面朱灯高挑,右壁悬挂着38块银杏木精制的金字丸药牌,突现着中医药昔日与时下的辉煌;高大宽敞的厅内曲柜错落,各色中药琳琅满目,展现着品目的齐备和充足。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方石头,每一块青砖,每一根木柱,每一个窗棂,都浸染上了中药的奇香异魂。

  大厅的背后,对内高高地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戒欺”两个遒劲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这是由主人胡雪岩亲笔撰写的店训。“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余谋也可,为诸君之善自谓谋亦可。”胡雪岩当年写下“戒欺”二字,唯恐店员们不能悟其深意,又在后面写下了这段题跋。区区几十字,却凝结着这位店主人几十年做人做事的心得,更开启了庆余堂的经营理念。从此,这块“戒欺”大匾,成了胡庆余堂的无价之宝,“戒欺”二字也成了胡庆余堂的立身之本。

  为了采办务真,确保原材料的“道地正宗”,胡庆余堂舍近求远,到山东濮县采购驴皮,到淮河流城采购淮山药、生地、金银花,到川贵采购当归、党参,到江西采购贝母、银耳,乃至到关外采购人参、鹿茸。独家产的“胡氏辟瘟丹”,要用到一种俗称四脚蛇的爬虫。这种爬虫在野外四处可见,但入药却以出没于杭州灵隐、天竺、韬光一带的金背白肚四脚蛇为最佳。为求货真价实,胡庆余堂坚持每年夏天都组织药工上山捕捉。久而久之,连灵隐寺的僧人也知道了这一惯例,总要提供适时的方便。

  为了修制务精,确保成药的药性,无论是炮制,还是制剂,胡庆余堂都做到一丝不苟。“局方紫雪丹”是一味镇静通窍急救药,按古方制作要求,最后一道工序不宜用铜铁锅熬制。为了确保药效,胡雪岩不惜血本请来能工巧匠,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此药。如今,这套“金铲银锅”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胡庆余堂的中药博物馆中,被誉为中华药业第一国宝。它们,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制药工具,体现的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智慧和精髓,演化成为一种惠及后世的制药理念。

  胡雪岩把“戒欺”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渗透在胡庆余堂经营的方方面面,立言以诚待人,以信治世。药品的定价上,他童叟无欺,“真不二价、价不二真”;聘用人员上,他专门重用忠于职守而有真才实学的药工;门店服务上,他教诲员工要以顾客为上,遇到药品质量不高,要收回调换,直到顾客满意为止。顾客之心自为明镜,胡庆余堂开业不久便深得民心,逐渐风行华夏大地,成为天下苍生心中救苦救难的象征,头上最终冠以“江南药王”的美誉,与北京的“同仁堂”南北齐名。就这样,“戒欺”,把胡庆余堂带向最初的历史巅峰,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更使得胡庆余堂透溢出可贵的品格之美、信誉之光!

  可惜好景不长,大清王朝国运的衰势很快便将胡雪岩苦心经营的商业帝国从巅峰的顶点推入没落的深渊,胡庆余堂也未能幸免。先是被满清贵族文煜索得,辛亥革命后,胡庆余堂被军阀没收,接着又被鸦片商、丝商、银钱业资本家施凤翔、应堂春等合股购得。其间数易其主,几度沧桑。到了解放前夕,江南药王,已渐渐没有了药香,只留下一块曾经响亮的牌子,一座布满积尘空荡荡的房子,还有胡大官人“饮和食德”的一声叹息。胡庆余堂的创始人胡雪岩也带着遗恨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百年风云转换,这位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魂归何处,竟也成了一个旷世之谜。

  颓靡中的胡庆余堂终于走到了国家解放、民族复兴的这一天。收归国有,有了平稳的发展环境,更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昔日的江南药王何时才能够重振雄风,达济苍生?透过历史,我们看到古老的胡庆余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风雨历程。

  (二)

  历史的年轮不经意间流转到20世纪七十年代。此时,胡庆余堂更名为“杭州中药一厂”,而位于杭州西郊胡庆余堂下面的一个简陋制胶车间则被分出来组建了“杭州中药二厂”。出身药工世家,时年38岁的胡庆余堂“关门弟子”冯根生从胡庆余堂调任二厂厂长。由于这样的血缘关系,一厂和二厂被人形象地称作“父与子”的关系。从此,“老子”和“儿子”,分家吃饭,各自经营。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老子”和“儿子”分开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老子”的日子越过越艰难。在之后的24年中,杭州中药一厂换了8任厂长,人事更迭无数,起起落落。到了最后一任厂长手里,竟到了破产的境地。

  是啊,一位对胡庆余堂感情甚笃的老药工,为了找到胡雪岩的墓地,花了数年时间,走遍了杭州附近的山山水水。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兴冲冲地把千辛万苦从荒野里找到的胡雪岩墓碑拉到胡庆余堂时,得到的却是厂长淡然的眼神和漠视的表情。一个如此珍贵的文物,就这样被丢弃在一个简陋的仓库里。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仓库在改建为车间时,这块墓碑竟被当作废物砸碎当了墙底的垫脚石。偌大的一个胡庆余堂,竟放不下创始人的一块墓碑!不难想象,对老祖宗都这样冷漠的人,还能对胡庆余堂有什么感情?

  果然,厂长、供应公司经理、细料仓库组长纷纷干起了吃里扒外的勾当,收受贿赂,贪污公款。市价每公斤只要13元的“防已”却以23元的价格购进,而且一进就是十几吨,有人戏称要到孙子那代才能用光;高于市价6倍购进的所谓鹿茸却是不能入药的马鹿茸;用了两百多万元购进的麝香,经卫生部门检验竟是假货。到了1996年,胡庆余堂已亏损715万元,负债高达9500多万元,连工资都发不出去。昔日江南药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与此同时,“儿子”的日子却越来越兴旺。同样的24年中,那座破旧落后的中药作坊,已成为全国中药行业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现代化企业集团。1992年,中药二厂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正大青春宝药业。到了1996年,“青春宝”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净资产十八万元的破旧厂房,变成了年利税两亿多元的大集团。

  面对这一切,谁都无法忘记“冯根生”这个名字!

  (三)

  冯根生与胡庆余堂可谓渊源颇深。冯根生本人是胡庆余堂的“末代学徒”,祖父则是胡庆余堂第一批药工。冥冥之中,这座江南药府自创立之初便把两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冯根生与胡雪岩在性情上颇为神似,极富谋略,高瞻远瞩。尤为重要的是,这位老店东苦心营造的“戒欺”文化已深入到冯根生骨髓之中。十四岁的冯根生小学毕业便进入胡庆余堂做学徒。三年的磨砺,他煎煮了12万帖中药汤剂,熟识了2000多种药材,还彻悟“戒欺”乃为人之道、经营之本、立业之基的道理。

  他不会忘记,学徒时经常要在寒冬的深夜临时为咳嗽病人烤沥止咳的“鲜竹沥”。每每这个时候,他都要强忍着困倦,从刚有暖意的被窝中爬起,把竹子劈开用火将其中的竹油一滴一滴地烤沥出来。哪怕眼皮困得睁不开,哪怕根本无人知晓,也不敢往竹油里掺一滴水。他也不会忘记,慈爱的祖母一路领着他,把他送到胡庆余堂门前,临别时又语重心长地叮嘱他“要规规矩矩做人”。当学徒时天天要扫地,奇怪的是,经常会在地上捡到钱,但他都一分不少地交给了师傅。直到20多年后师傅去世前,这个谜底才从师傅嘴里揭开。原来是老板在故意考验他,一共考了一十五次,他全部及格。

  胡庆余堂就是用这种近乎苛刻的熏陶和教育,滋养了冯根生,养成他极为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而冯根生也用自己诚信的举动对胡庆余堂的传统文化精髓作了生动而贴切的阐释。

  在随后的经营岁月里,冯根生奉“戒欺”为圣经,弘扬“戒欺文化”。诚信经营、不以次充好、不以假乱真、童叟无欺、真不二价。带着这些经营真言,冯根生通过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带领众人一步步地发展“中药二厂”,创建青春宝集团,进而又把青春宝集团发扬壮大。冯根生深谙胡雪岩“修合无人晓,诚信有天知”的教训。他深深地懂得,这个“天”不是别的,它就是老百姓,就是自己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冯根生坦言,“‘戒欺’深深刻进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创业的座右铭,也成为青春宝集团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在他看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戒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

  历史的年轮继续向前流转。分家24年后,一面是胡庆余堂原有的掌门人不信守“戒欺”,失掉诚信,“守着金碗要饭吃”,危难重重;一面是青春宝集团坚守“戒欺”,诚信经营,发展壮大,日益展露出巨人般的身躯。父与子的对比竟是如此的鲜明!胡庆余堂这块金字招牌眼看就要陷于湮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1996年末,胡庆余堂的一代传人冯根生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接管了胡庆余堂。风雨飘摇的庆余堂,迎来了新的转机。

  胡庆余堂的职工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冯根生执掌胡庆余堂召开的第一次全体职工会议。在这次可载入胡庆余堂史册的会议上,冯根生用洪钟般的声音提出了重振胡庆余堂雄风的目标,还开出了“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的12字改革“药方”。他延续古训,在原料控制上,坚持“采办务真”,全厂原药仓库、细料仓库、半成品仓库等主要部门都安排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分兵把关,并组成“老药工鉴定组”,对一些真伪难辨的药材进行最后辨别;药品制作上,坚持“修制务精”,精制细作。常见的中药大黄,药材上的大黄皮在制作时是不能入药的。每进一批大黄,他们都不惜工本将未除尽的大黄皮仔细剥去。在中药材的前期处理中,尽管损耗都要明显高于一些同行,但为了保证质量也在所不惜。

  正是由于发扬光大了“戒欺”这一祖训,胡庆余堂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巅峰。第二年,胡庆余堂便实现了销售额、出口额和出口利税的三大突破,迅速扭亏为盈,到了1999年,利税达到3000万元。如今,胡庆余堂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一百多年前的作坊式的店铺,已发展成今天拥有二十几家子公司和三十多个商业连锁店的大型中药企业。当年胡雪岩亲自写就的“戒欺”店规以及它所蕴含的企业文化,在胡庆余堂传人的提升下,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的牌子重放光芒。

  (五)

  一座建筑,无论如何华丽和坚固,总会渐渐褪色和衰败,然而,一种精神,却可以经受时间的打磨,历久弥新。百年风雨的庆余堂,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华美的宅院,一代巨商的人生传奇,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胡庆余堂的白墙黑瓦在告诉我们,“戒欺”,是胡庆余堂百年经营之精髓,守住了“戒欺”,就是守住了现代意义的诚信,就守住了企业的命脉,就守住了企业的立身之本。历经百余年的积淀和锻造,“戒欺”已内化为胡庆余堂的内在品格,深化为一种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成为胡庆余堂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义。百年的兴衰沉浮,也始终印证着胡雪岩是如此地远见卓识!无诚信无以创业立命,无诚信无以繁荣发达。守“戒欺”则兴,失“戒欺”则衰。

  如今,杭州西南郊的鹭鸶岭上,庆余堂的传人们在它的老祖宗胡雪岩的安葬处重新树起了一块墓碑。人们可以到这里凭吊这位曾经叱咤商海的风云人物,而文化厚重的杭州又多了一处蕴意丰富的人文景观。这,表达的不仅是对一代巨商的景仰,更是对胡庆余堂人文精神的忠实守望!

关键词: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钱江晚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